金融如何助力共同富裕?如何平衡数据治理的“大我”与“小我”?监管改革怎么走?……这场论坛讲透了!

2022年1月9日,由瞭望周刊社指导,瞭望智库主办的“第六届新金融论坛”在北京举行。瞭望周刊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冯瑛冰出席并致辞,瞭望周刊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苏会志,瞭望智库总裁王建军代表主办方出席。来自人民银行、科技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务院参事室、中国银行业协会、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北京金融法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机构的嘉宾,以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平安集团、光大银行、北京金控、中国国新控股、朴道征信、金融壹账通、浙商资产等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就“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金融探索”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论坛上,瞭望智库与中国光大银行共同发布《2021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白皮书——金融消费者体验与保护的道与术》(下称《白皮书》),作为课题总策划,苏会志与中国光大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齐晔现场见证了发布仪式,齐晔对《白皮书》进行了详细解读。

同时,瞭望智库与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共同发布了《2021“百城、千街、万店”消费指数报告(三季度)》,王建军和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副总裁罗榕共同见证了发布仪式,罗榕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此外,瞭望智库还宣布了“十四五”开局金融行业系列示范案例调研结果,共15家机构入选优秀消费者体验信用卡及信用产品、创新服务小微、实践绿色金融、先进数据治理、助力乡村振兴五类示范案例。

夜场闭门会上,来自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相关负责人,以及金融壹账通、浙商资产、苏州国际发展集团、财信证券等机构负责人就“综合金融业态的协同发展与合规之路”进行了深入研讨。

问计国家治理现代化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金融业应以建立疫情的常态化应对机制为契机,深入探索新时期金融治理面临的挑战,哺育实体经济、助力形成经济新增长极,同时消除套利空间、清除监管空白,健全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

财政部原副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朱光耀指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必须用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来战胜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工业化国家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会对新兴国家造成一定影响;同时数字经济规则的制定也关系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中国须发挥积极影响及建设性作用,与世界同心协力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大框架下合作共赢。

财政部原副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朱光耀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表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两大因素将对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增长带来最普遍、最突出的影响:一是疫情在世界各地的传染与控制,二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明显上升的通货膨胀。以美联储为代表的群体对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向正由起初的“不以为然”发生显著的调整改变。从其近期的政策表述来看,下一步政策调整变化可能很大,从原本预料的较为平缓改为较陡,这必将对全球金融市场、资金流动、资产重新定价、汇率等各个方面带来巨大影响,我国在考虑和制定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当充分估计并做好提前预判,适时预调、微调。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则探讨了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他认为,要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服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及金融监管体系;二是要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能力;三是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加快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这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必然选择;四是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打造高效安全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五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高水平的金融业对外开放;六是要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增强金融体系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认为,“碳中和”给了中国换道超车、建立领先世界的零碳金融体系的机遇。金融在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意义重大,第一是帮助中国从现在的绿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第二是为规模巨大、借款期很长,风险和不确定性较高的碳中和融资;第三是要支持零碳科技创新。这其中,需要构建中国模式的货币政策,从传统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的“二支柱”走向碳中和目标的“三支柱”,整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必须随之变化。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

中国建设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纪志宏表示,金融天然与社会各行各业紧密联系、深刻互动。随着社会国情的快速变化和新技术的兴起,金融服务的边界不断延伸,金融主体更加广泛的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金融的触角快速延伸至国家治理的各类痛点问题,金融业的发展愈发重视从社会痛点需求出发,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普惠大众、绿色节能、科技创新、智慧政务、乡村振兴、社会保障等方面,成为改善国家治理、服务人民群众的有利工具,这既是时代赋予金融的全新使命,也是金融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空间的内在逻辑。

中国建设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纪志宏

冯瑛冰表示,在瞭望日常的采访调研中,总能听到小微群体和消费者们的困难,这是民众的呼声;总能听到金融从业者和监管者的困惑,这是行业的痛点;也能看到一些业态、一些区域、一些金融机构的重大风险,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短期上,应以适时、适度的货币政策做好跨周期设计,支持消费投资恢复,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同时,加速金融法治建设,加强金融服务保障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坚决遏制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中长期上,要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经济社会民生的薄弱环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促进共同富裕。

瞭望周刊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冯瑛冰

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认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和运作载体,金融机构应当从国家战略高度来理解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把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作为自身的核心使命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数字化手段,提升推动实效。同时,数字化将在战略、组织、管理、运营、人才、服务等方面,带来思维模式上的巨大颠覆与产业实践上的系统变革,是推动金融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核心手段,并在计算能力、认知方法、数据基础三个方面形成了“颠覆性”特征。

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调研质量,本次论坛上,瞭望智库通过前期300万份问卷调查及专家评审团严格遴选出15个“十四五”开局金融行业系列示范案例调研成果:

优秀消费者体验信用卡及信用产品示范案例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

创新服务小微示范案例中国建设银行、宁波银行

实践绿色金融示范案例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百信银行

先进数据治理示范案例中国光大银行、建信金融科技、北京金控集团、金融壹帐通

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

与会嘉宾指出,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提振消费助力大循环格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进普惠金融,再到提供更便捷的民生金融服务,金融行业助推共同富裕大有可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表示,金融消费是亿万老百姓的金融,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想充分发挥好这一作用,首先必须保护好广大金融消费者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本质上看,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就是在增强全社会的人力资本。因此,要更加注重多层次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建立常态化、阵地化的金融教育宣传网络。这个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一老一少”等重点群体的金融教育,全方位探索构建金融知识终身学习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一级巡视员黄明从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深度分析。他认为,资本市场连通工商百业、千家万户,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眼下,近两亿元的投资资金参与到资本市场,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红利,这对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证监会正在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继续强化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循环方面的重要功能,同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一级巡视员黄明

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艳红特别强调了法治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她指出,法治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促进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促进和保障力量。北京金融法院自2021年3月成立以来,受理的涉证券类侵权诉讼已经占到民商事案件五成以上,同时也在规范整治地方交易场所的违法交易行为,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依法审理涉地方政府债务纠纷案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依法审理涉外投资案件,加强外部金融风险的防范应对。

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艳红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首席合规官翟彦杰表示,首先,把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顶层战略目标,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选择;其次,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再者,坚守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互为前提和保障的关系认同。他强调,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秉承包容审慎的理念,构建覆盖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各类主体,囊括“投、贷、保、扶”等各类服务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是支持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也是金融机构的使命所在。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首席合规官翟彦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共同富裕既是目标,也是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更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二者应该是一体的。因此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去践行共同富裕。金融助力共同富裕主要是缩小“三个差距”,做好“一个保障”,即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保障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养老等需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

为此,论坛上,瞭望智库与中国光大银行共同发布了《2021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白皮书》,对共同富裕目标下“金融消费者体验和保护的道与术”进行了深度分析,探索现实问题,寻找金融促进共同富裕尤其民众精神富裕的着力点。中国光大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齐晔充分介绍了《白皮书》内容,提出了五个“首次”和解决金融消费者痛点问题的“SHE模型”。《白皮书》还细分了区域、年龄和身份的金融消费者特征,发现了不少有趣的现象。比如三线城市消费者最看重信用产品的授信额度,是“最缺钱一族”;“85前”最看重消费积分兑换,其兑换频次和准时程度最高;特立独行的“95前”年轻人,竟然不那么重视新奇炫酷和自我表达,最看重的是资金安全和隐私安全,等等。

瞭望周刊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苏会志

中国光大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齐晔发布《白皮书》

同时,瞭望智库还与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联合发布了《2021“百城、千街、万店”消费指数报告(三季度)》。在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的战略支持下,以及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数据和调研支持下,课题组对GDP百强城市(2020年)的前40大城市每个城市抽取3万个样本,其余60个城市每个城市抽取1万个样本,并对90多万个商圈街道、320万个小微及个体工商户进行抽样,形成了一手数据量最大、涉及人群最多、覆盖地域最广、标签描述最丰富、动态监测最实时的系列消费指数。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罗榕对报告进行了详细发布。

瞭望智库总裁 王建军

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罗榕

数据治理的“小我”与“大我”

与会嘉宾认为,数据只有通过共享、流通才能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数据的“大我”正是由无数个“小我”连通结网而成,如何在坚持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和前提下,让“小我”在“大我”框架下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梅建平指出,数据作为驱动经济社会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愈发凸显,与之对应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也日益严峻,数据治理面临性能、确权、共享、安全等四大难题。尤其要注意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难题:一是数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数据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真假难辨,多系统、多环节的信息隐性留存已导致数据跨境跨系统流转追踪难、控制难,数据确权和可信销毁更加困难;二是数据泄露事件层出不穷,超级网络平台数据垄断加剧,数据滥用、误用情况严重,个人隐私泄露严重,导致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猖獗。

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梅建平

朴道征信董事长赵以邗强调,2021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构筑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堡垒”。但是,政府、企业的数据治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国家层面,须围绕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和数据应用等方面不断完善我国数据治理标准化体系建设;企业层面,需要以强有力的组织架构支撑数据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建立数据管理机制、完善业务流程、确保数据治理工作有效实施,推动数据治理常态化,进一步激活数据服务创新。

朴道征信董事长赵以邗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刘峰认为,银行业是典型的数据驱动行业。数字经济时代,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势在必行,数据治理作为基础工作重要性更为凸显。银行机构应强化数据资产理念,深化数据资源应用,建立起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数据治理体系。同时,在保障安全和隐私前提下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积极探索数据确权和对数据要素收益的分配;另外,还应按照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切实遵循依规用数、科学用数的职业操守,依法合规采集、管理、使用、流转数据;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数据安全长效机制,完善数据安全技术,有效保护客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刘峰

然而机遇在前,挑战犹存。中国建设银行建信金科北京事业群总裁刘征宇认为,当前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据成为关键要素,都对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挑战:一是数据安全的体系尚不健全,数据的采集和使用仍有待明确监管部门;二是对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制度尚未建立,易造成数据泄露和滥用问题;三是随着数据治理的不断深化,为了支撑数据治理,金融科技公司需要的不仅仅是数据,还需要涉及网络安全等各方面的基础工具,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建设银行建信金科北京事业群总裁刘征宇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和影响不容小觑,但随着双方的不断融合,很多银行越来越像科技公司,科技公司的能力和业务侧重也在不断向金融机构靠拢。在此过程中,无论对监管部门还是金融机构、科技公司而言,数据治理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

金融监管面临新挑战

在第三主题“强化金融监管,提升监管质效”中,与会嘉宾认为,从整顿互联网金融到整治影子银行,从出台资管新规到平台反垄断,从引导金控机构转型到严格规范金融机构资本约束机制,金融监管质效正在不断提升。面对新问题、新风险,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都需要新认知、新对策。

中国银保监会山西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尹江鳌强调,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一要提升能力,要科学决策,提高把握金融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发挥威力。监管不长牙齿就是“纸老虎”,要强化“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严格监管履职,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氛围,提高监管的威慑力。第三要形成合力,压实金融监管和行业主管责任,加强风险预警,有效化解风险,同时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主要股东和管理层应积极主动作为。

中国银保监会山西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尹江鳌

中国国新控股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莫德旺指出,当前金融稳定形势仍然复杂:一是输入性风险增加,二是灰犀牛风险积累,三是交叉性风险升级。但无论外部风险如何演变,都必须练好内功,以自身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重点把握好本源和创新、当下和未来、发展和风险、内部和外部四种关系,为防范风险和金融稳定贡献力量。他强调,必须要坚守稳健审慎经营的理念。资本在增值过程中伴随着风险,在追求利润冲动下,有的激进经营、偏离主业,有的通过表外通道等方式规避监管,滋生了资产泡沫。对运营公司而言,任何风险把控不当都可能带来巨大隐患。

中国国新控股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莫德旺

金融壹账通监事长黄润中也表示,及时精准识别风险、预警处置风险是金融机构和监管机关的共同话题和愿望。数字经济大潮方兴未艾,数字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都需要强大的数字化能力作为支撑。金融壹账通作为金融科技服务商,愿意通过“专业+科技”赋能,助力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数字化转型,全面助推金融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金融壹账通监事长黄润中

作为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主体之一,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传全看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已经成形。但统一有效的监管体系还有待形成。主要表现在对地方AMC的监管要求和规则仍在形成过程中,各地AMC背景不一,业务重点及展业标准也各有不同,并且各地的监管的强度各异。目前,四大AMC有相对明确的金融资产管理条例和金融资产管理办法等,但地方AMC尚缺乏统一、明确的监管规则。因此,构建和完善统一的监管规则,是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

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传全

苏州国际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统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只有拥抱监管,才能带来更规范、更平衡的发展,希望监管有温度、有前瞻,为金融业态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同时防范风险。

苏州国际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统

瞭望智库研究院副院长聂欧

瞭望智库研究院副院长聂欧表示,不论是新兴科技机构还是地方AMC新兴业态,均希望尽早明确监管政策,这也是个体、业态乃至金融业未来走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条件和基础设施。但监管的滞后性需要从业机构具备一定的耐心,在摸索和合规中不断前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如何 怎么 改革

责任编辑:yt421

相关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百度地图 |

本网站由中国观察者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信箱:992 58 35@qq.com 媒体合作QQ:992 58 35

1999-2018 www.guanchazhe.net  All Rights Reserved